目前位置: 首頁 > 科研成果 > 科研案例
:::

科研案例

溫柔支撐 打造安心「托腹」的組織修復網片
發佈日期:2024-12-02

案例摘要: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長期以科技專案支持法人布局高階醫材研發,2019年工研院與紡織所合作研發人工韌帶並完成動物試驗驗證,2021年雙方再次聯手投入「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的研發。

內容說明:

工研院、紡織所 ▶ 開發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

* 技術特色 
全球首創聚酯塑料網片結合特殊織法與添加膠原蛋白,實現支撐力強、材質輕盈柔軟的目標,可望降低婦科及泌尿系統術後感染風險。

* 產業擴散 
跨域整合紡織與生醫能量,創新網片已取得多國專利,大型動物實驗結果優於目前市售品,打造引領紡織業跨界高階醫材市場的新契機。

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與歷經生產,骨盆底肌肉及韌帶易老化鬆弛,不僅可能發生子宮與膀胱脫垂,甚至面臨器官滑出體外的風險或併發感染,造成生活上極大不便。但目前臨床使用的組織支撐網片材料有著剛性太強、生物相容性不佳等問題,即使能改善脫垂,卻容易造成泌尿道、子宮等軟組織的損傷,遭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限制使用。

從韌帶到網片 創意讓研發不凡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長期以科技專案支持法人布局高階醫材研發,2019年工研院與紡織所合作研發人工韌帶並完成動物試驗驗證。「人工韌帶開發經驗帶給團隊新的靈感,同樣材料若採不同織法,或許能做出兼具支撐與柔軟的網片。」工研院生醫所副組長林立信說明。故2021年雙方再次聯手投入「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的研發。

然而網片要置入骨盆腔保護脫垂的器官,訴求強韌又柔軟包覆,與韌帶是截然不同的思維。此外,還需滿足醫生手術時的裁剪需求,網片邊緣不可脫線或出現毛絮,否則將會導致人體異物反應,每個環節都讓團隊煞費苦心,從鏈結臨床需求、材料結構及編織技法上找尋最佳組合。

歷經3年試煉,「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終於問世,團隊採用全球首創特殊織法的聚酯塑料(PET)製作及添加膠原蛋白,優化修復網膜的編織結構,實現低密度、輕量化、孔洞適中等特性,不僅大幅提高穩定性,更適合纖維母細胞的貼附生長,增加生物相容性、減少異物反應,有助降低發炎或併發症的風險。
 

工研院與紡織所開發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

▲ 工研院與紡織所開發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

從布料到醫材 紡織業進化革新

結合我國化纖、紡織與醫材跨領域專業能量,攜手創造嶄新價值,不僅讓臨床醫學找到解方,在克服網片技術瓶頸的過程,也帶動優化紡織加工設備。由於傳統紡織廠採用生產設備進行打樣,往往產製出一大匹布料,動輒數百公斤,只為了最終所需的小型樣本。對此,工研院與紡織所攜手打造小型的熔融紡絲設備, 大幅降低打樣門檻,最低15克即可進行纖維的開發,也為臺灣紡織轉向高值化醫材的設備鋪路。

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已獲我國、歐盟、美國、日本、中國等多國專利,2024年大型動物實驗結果優於目前市售品,未來可望嘉惠更多患者。其中生物纖維關鍵技術也已技術移轉國內廠商,近2年技轉授權金額達新臺幣3,283萬元,包括協助康力得生技纖維製程優化、泰陞國際開發生物抗菌不織布敷材,以及捷立康生物科技發展生物可分解性線材產品等,開啟臺灣紡織業邁向高價值醫療市場的新篇章。
 

工研院與紡織所開發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打造小型打樣設備,降低紡織業者開發醫材產品門檻。

▲ 工研院與紡織所開發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打造小型打樣設備,降低紡織業者開發醫材產品門檻。
 


* 點閱數848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