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專案成果

工研院建置癌症檢測SOP平台 讓醫療更精準
發佈日期:2018-02-12
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
案例年度:2017
簡介:
病因鑑定的過程十分繁複,若缺乏標準化流程,從檢體的採集、標的萃取純化及檢方式都可能導致誤差,因此,在經濟部技術處科專支持下,工研院首創出一套標準化的驗證檢測平台,設置了全面的把關制度。

特色:

世界癌症日

又是癌症!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05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連續35年勇奪國人最厲害殺手,就連罹癌時鐘也跟著12年快轉,根據統計,104年癌症時鐘又快轉了12秒,等於每5分6秒就有一個人宣告罹癌。
 
諷刺的是,許多患者並非死於癌症,而是在接受放療與化療後,因為免疫力低下感染併發症而死亡,「事實上,有些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並沒有那麼必須,尤其是初期病患」。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代組長江佩馨舉例,全球每年新增的乳癌患者約170萬人,但像美國一期的乳癌患者中,其實有88%無須進行積極的放射性治療,36%亦無需進行積極的化療。而這精準醫療與診斷的關鍵,就是從源頭就做好管理,利用工研院建置的癌症檢測SOP平台,在精確判斷後、即可對症治療,降低過度治療衍生的副作用與復發率,更可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如何從源頭管理?江佩馨說明,正因病因鑑定的過程十分繁複,很可能失之毫釐就差之千里,若缺乏標準化流程,從檢體的採集、標的萃取純化及檢方式都可能導致誤差;因此,在經濟部技術處科專支持下,工研院首創出一套標準化的驗證檢測平台,設置了全面的把關制度。
 
首先,醫生在做完組織切片取樣後,會利用「石臘」將病理組織切片「封存」起來,這種類似「急速冷凍」的概念,就是要防止細胞裡的蛋白質、核酸腐化或斷裂,讓病理組織活性停在這一刻。而要脫蠟取出檢體時,又要再度面臨困難的關卡,除了要脫蠟脫得乾淨、細胞消融完全,還要維持組織品質,才能成功萃取出核酸,進行分子檢測與診斷判斷,從最初把關到最後,才能讓醫療更精準,目前該技術已技轉給相關醫院與廠商,未來更希望推廣至學校與企業。
 
江佩馨也補充,考量到病理切片仍有其侷限性,例如有2至5成的病患可能會因腫瘤組織不足等因素,較難取得可用的病理切片,或因為進行病理切片導致感染,為避免組織切片可能形成的醫療陷阱。工研院也著手就血液液體生物檢體進行研究,由於檢測的是低侵入血液液態生態檢體,不但較易取得,收集到的資訊也比較即時、動態,再加上分子標的濃度低且半衰期短,在臨床上可靠度更高,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假以時日,應該就可以見到成果。

* 點閱數816
更新日期:2019-12-18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