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專案成果

應用生態系統技術 提升原鄉紅藜產業創新發展
發佈日期:2020-02-12
單位: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案例年度:2019
簡介:
科技加值臺灣藜 扭轉原鄉經濟
藜麥是聯合國認證的超級食物,和屏東的排灣族和魯凱族有何關係?藜屬作物( 臺灣藜) 是這兩大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物。現在,工研院賦予這項民族作物更多的經濟效益,除推動結合文化的觀光發展以外,團隊也以科技加值藜屬作物( 臺灣藜),扭轉地方偏鄉產業經濟。

特色:

獎項名稱:科專成果場域應用獎-在地連結類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計畫名稱:特用作物多元應用產業技術計畫 & ICT enabled 高附加價值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發展
資料出處:108年度經濟部技術處法人科專成果表揚成果專輯
 

在近年大眾追求養生健康的風潮下,藜麥受歡迎的程度簡直是直線上升,而藜屬作物(臺灣藜)做為屏東排灣族和魯凱族的民族作物,卻無法掌握此波趨勢帶動的商機。工研院為原鄉把脈,在中央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的經費支持下,找出問題癥結並對症下藥,要讓藜屬作物(臺灣藜)不只承載文化意義,也能帶動實質經濟效益。
 

科技助陣 吸引原住民族投入
 

根據工研院分析,原鄉的原料生產環境艱困、民族作物不具備產業基礎、且一級生產者更是欠缺組織力協助。要如何突破這三大困境,團隊思考採用「技術搭台、文化唱戲」的策略,讓地方文化緊密結合快速組合的成熟科專技術,在進行傳統產業創新過程中接地氣,並讓民眾直接有感。
 

導入技術以「工」輔「農」,快速整合科專發展的智慧監控、生態材料與生物技術,結合原住民文化創造出產品差異性,並且以產業生態系推動為理念,成功吸引周邊跨領域產業共同創新,成為技術連結地方產業創生的重要參考模式。
 

此科專計畫的主軸,是將智慧化與生態材料技術應用於農務行為,打造物聯網生態農場並引進智慧田間生產管理方法,讓參與族民有成為科技農民的優越感和信心。工研院希望透過這樣的做法,能在保留原住民傳統下,讓年輕族人重新認識這個產業、改變觀點並建立留鄉工作的信心。
 

四大推手 推動臺灣藜產業成型
 

在具體作法上,第一步,工研院首先導入團隊開發的節能型生物炭原料製備系統導入,並且培養種子操作人員,打造原鄉成為生態循環材料來源的供應站。這種具備市場區隔性的友善生產環境,成了產業化的第一隻推手。
 

第二步,利用智慧環境監控系統,控制節水滲灌系統及施肥頻率。智慧科技的導入,是產業化第二隻推手。據了解,整合型環境監測與節水系統的引進,使得產量提升二倍之多,並吸引更多人投入,原鄉生產面積擴增三倍以上。
 

第三步,建立原鄉生產者初級加工能力,讓優質原料轉換為高值化材料,這是產業化第三隻推手。工研院表示,藉由加工能力的建立,將優質原料就地進行優質材料化,配合成分與無毒化檢測機制,材料已供應周邊產業生態鏈,原鄉藜麥生產成為食品加工或化妝品基礎原料價值鏈的一員。
 

值得一提的,團隊成功協助屏東縣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在地進行高值材料化加工,進而建立了臺灣藜「產地標章_藜諾亞」及「產品標章_ORI-QUINOA」品牌,協助傳統產業邁向經濟新藍海,並成功讓臺灣藜於國際曝光。2018年起,臺灣藜已成功開啟外銷加拿大實績。
 

第四步則是確保優質材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透過產業生態系廠商的串聯輔助,成立全國第一套分級及品質標準,所有加工後原料的安全性,由團隊持續支援功能性檢測,並提供機能性測試服務。
 

由台啤烏日廠生產的屏東原鄉紅藜啤酒成了產業擴大的關鍵

▲ 由台啤烏日廠生產的屏東原鄉紅藜啤酒成了產業擴大的關鍵
 

屏東縣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與國內食品大廠簽約儀式

▲ 屏東縣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與國內食品大廠簽約儀式
 

食品及妝品業者 大舉採購原料
 

透過這些做法,原鄉的藜屬作物(臺灣藜)原料生產質量倍增、推出多元化商品,再加上原料供應平台化,這些成果進一步衍生至觀光領域,於八八風災重建區里納禮部落建立的「紅藜故事館」獲得全國關注,並促成原鄉青年返鄉創業。
 

本案同時成立屏東原住民特色農業協會,結合周邊食品及妝品領導業者,包括臺酒公司、義美公司、全家超商、臺鐵公司、中華郵政商城、大江生技等,透過單一平台建立原料供應模式,帶動經濟效益明顯。其中,由台啤烏日廠生產的屏東原鄉紅藜啤酒,更成為產業擴大的關鍵。
 

此外,國營事業的產品導入、創新品牌的建立、原住民新創事業的成立與後續生產與商務的推動等,一年內直接帶動執行區域產值達2億元以上,帶動周邊衍伸產業生態系實質產值已突破10億元,成為地方特色產業的重要推動參考典範。
 

工研院利用循環科技與智慧系統建立了「部落即農場」,「文化即品牌」的屏東特色產業基礎,已被全國原民區域視為科技導入生產模式的學習標竿。透過此次計畫的成功,再次證明,以科技協助原鄉創造產業差異化特色,的確能夠有效翻轉在地產業,創造實質經濟效益。
 

由台啤協助生產之屏東原鄉紅藜啤酒上市

▲ 由台啤協助生產之屏東原鄉紅藜啤酒上市
 

在科技的協助下,屏東縣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成立了

▲ 在科技的協助下,屏東縣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成立了
 

團隊合影

▲ 團隊合影
 

【專家推薦】
 

本得獎計畫推動屏東五大鄉紅藜產業,具有促進屏東地區產業特色發展之價值,並已有實質成效。屏東原鄉紅藜生產環境原本艱困,特用作物無產業可言且欠缺組織力協助,本計畫研發團隊運用技術塔台,文化結合行銷的推動方式協助解決地方問題,重視地方產業生態系之營造,也促成異業合作,建立臺灣第一座紅藜故事館及微加工場域,結合原住民文化行銷原鄉紅藜產業,實質成效良好。本得獎計畫另運用物聯網環境監控系統及生態循環材料技術,並以田間智慧管理系統整合環境監控與節水系統,將之應用於紅藜生產,充分展現了跨域科技創新價值。在經濟面上,本得獎計畫促成區域產值大幅提升,已衍生當地經濟效益,堪稱是地方產業創生的成功典範。


* 點閱數426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