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地球受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重災害影響,各國首先必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控制地球升溫的速度。2015年聯合國通過《巴黎氣候協議》(The Paris Agreement)建立氣候變遷的長期目標,各國同意「本世紀末以前,必須控制地球升溫於攝氏 2 度以內」,並且各國每五年必須檢討「國家自主貢獻」。隨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2018年發布新的研究報告,更進一步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之內,並指出2030年的碳排放量必須減少 45%、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碳中和),這是防止氣候變遷帶來嚴重災難的唯一方法。
因此,《巴黎氣候協議》的雄心目標已迫使各國不得不考慮得更加長遠,並審視五年國家自主貢獻週期意涵。為此,各國需從自主貢獻的理想願景中拉回現實,從長遠的角度來思考各國未來希望在氣候韌性及可持續發展方面達到何種目標。這些都是今年度論壇上所關切的重點,而解決這些複雜的問題需要從各個發展層面作出徹底的改變,並以創新方法實踐。
亞太多數國家均已提出長期低碳發展策略,且擬具雄心勃勃的國家自主貢獻,邁向低碳發展的道路以實踐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本屆論壇將透過領導變革、創新和資源整合等作法,洞察當前減碳的重要趨勢,並藉由亞太主要國家推動減碳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挑戰與經驗分享,促進學習並複製成功模式。相關利害關係者(如企業或投資者)也將就能源效率、氣候韌性及低碳經濟等探索未來可能的合作機會。今年論壇聚焦在以下重點並於9天的 14 場論壇中進行討論:
創 新的解決方案:協助各國提高國家自主貢獻,並瞭解因應氣候變遷情勢下所必須的產業調適;
經驗的交流平台:分享各國在規劃氣候調適政策的經驗現況及影響評估;
知識的分享工具:分享各國的長期低碳發展策略,以提高各國 NDC的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