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環保團體關切觀塘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畫,台灣中油公司今(25)日再次表示感謝,但公共政策討論需要更多正確的資訊,因此台灣中油再次說明,事實上經過水下攝影檢視,工業港施工海域並無藻礁生態系,科學證據亦證明G1藻礁區積砂非施工造成,未來第三接收站完工之後操作天數皆符合需求,並未有因海象不佳而不適建站之情事,所能提供北部各工業區用電之產能與價值,更是遠遠超過興建經費;台灣中油籲請全民支持興建第三接收站順利完工,以穩定供應大潭電廠發電及基北竹苗高科技園區及工業、民生天然氣之需求。
台灣中油表示,第一,有關環團朋友認為觀塘工業港開發範圍下有藻礁生態系,台灣中油要說明:觀塘第三接收站「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僅使用既有填地興建接收站所需儲槽等設施,對觀塘潮間帶(G1及G2區)保留現況不予開發,至於工業港位於水深超過10公尺深之區域,依據台灣中油107年7月委託水下攝影調查,顯示工業港海水濁度高,透光度低,海床被沙質覆蓋,僅有零星生物,且未發現殼狀珊瑚藻及柴山多杯孔珊瑚,不具藻礁生態系,故工業港開發並未對藻礁生態系產生嚴重影響。有關環團引用論文,係僅使用多音束進行測量,即判斷出藻礁地形,略顯不足,台灣中油於105至106年進行多音束海床地形測量、側掃聲納、淺層震測及港區現場試挖等海床地形及地質調查資料,更足以研判工業港地形、地質及礁體分布情況,至於積沙,依觀塘潮間帶G1區90年至109年調查及航照圖顯示,該區域積沙為侵淤互現之自然現象,也就是藻礁裸露跟淤沙交替出現,並非施工造成,例如去年12月施工期間有淤沙現象,今年1月就不再看到淤沙。
第二,有關環團朋友對天氣發電排碳量的詢問,台灣中油指出,天然氣為潔淨能源,其發電之碳排放量僅燃煤機組之一半,以天然氣發電具快速升降載、低汙染、低排碳等優點,且建設時程短,在我國未來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可做為漸進式減碳、維持供電穩定之最佳選擇;反之,若無天然氣接收站,在供電緊繃時,其電力缺口則須調度燃煤機組來支援。
第三,第三接收站興建,未來是否會閒置?台灣中油說明,第三接收站完成後,主要是為供應台電大潭電廠第7至9燃氣機組發電,同時滿足新竹科學園區、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北部各工業區及北北基桃近一千萬人之用電需求,另亦供應北部民生及工業用戶所需,其所創造之產值遠遠超過千億。綜觀鄰近日本、韓國,每年天然氣進口量遠大於台灣(居全球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前幾名),其天然氣接收站之負載率亦僅約4成。顯見有充足的天然氣接收站才能增加供氣可靠度,穩定供氣發電,具備必要性與急迫性,並無設備閒置問題。
第四,觀塘是否海象不佳不適建站?台灣中油表示,台灣西部沿岸在台中以北之地區,冬天氣象皆受東北季風影響,因此須興建外廓防波堤設施提供港域遮蔽,以符合液化天然氣船舶停靠的水域靜穩度需求,經操航模擬評估,在風速15m/s、浪高2.5公尺下,觀塘第三接收站每年可操作日數約312天符合需求,並無環保團體所指不適建站之情事。
第五,有網路粉絲頁稱通霄到大潭設有36吋陸上輸氣管線,可以透過管線直接送氣到第三接收站新設儲槽存放;台灣中油要鄭重澄清,此與事實不符,管線輸送的是高壓氣態天然氣,並無法存放在儲存液態天然氣的儲槽中,且台灣中油既有陸管是26吋,目前供應對象為北部民營電廠(IPP)、工業及民生用戶,已無餘裕供應大潭電廠,縱使目前規劃新設陸上管線,工期也至少需10年以上,其功能亦無法替代接收站,環團「增設陸管、經費、工期、安全,都比海上接收站更好」之說法,此資訊有明顯錯誤。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發言人:張瑞宗發言人
聯絡電話:02-87258125、0912-265-901
Email:
[email protected]新聞聯絡人:李克齊組長
聯絡電話:02-87258525、0932-205-375
Email:
[email protected]其他相關業務詢問請洽本公司1912客服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