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華民國經濟部

:::
本部新聞
2021-03-11 16:00
中央地質調查所

斷層活動知多少

點閱數4577
臺灣33條活動斷層50年內發生規模6.5以上的活動機率圖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帶,板塊持續的擠壓累積足夠的能量到斷層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即以斷層錯動的形式發生地震,此種形式的地震使地表產生破裂,最容易破壞建築物,所以想要更有效的降低地震所帶來的災害,掌握斷層活動的情形,是目前刻不容緩的工作。
   臺灣主要的活動斷層分布在花東縱谷與西部麓山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完成陸域33條活動斷層的普查與精查工作後,再與學界、產業界合作,蒐集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震資料及大地測量各方專業資料,從各個角度,包含空中、地面及地下建構了斷層模型,透過這些模型,可以估算、反演斷層活動速率;模擬斷層的幾何分布;及獲取斷層參數,再利用這些數據評估斷層活動的機率。
   雖然斷層活動機率代表其再次活動的可能性,不代表一定會發生,準確度也不若氣象預報來得直接且立即可以驗證,民眾還是要有所準備,除了關心住家與斷層位置的相對關係,也要瞭解斷層本身具有的活動性,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的居所多一分準備,降低地震發生時對生命與生活可能造成的衝擊。
   舉例來說,雖然在2018年2月6日花蓮地震,米崙斷層曾經被牽引而錯動,但在地震頻繁的東部,玉里斷層、池上斷層、米崙斷層未來50年內分別有53.4%、45.0%、42.4%的較高活動機率,至今距離上一次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系列發生以來已70餘年,在累積能量尚未全部釋放下,斷層的活動機率逐年升高,必須提高警覺。
在進行斷層潛勢評估方法時,我們參考美國及日本的方法,將「孕震構造活動潛勢評估工作」分為四大流程:
   斷層幾何形貌(Fault Models)、
   斷層變形模式(Deformation Models)、
   地震發生率模型(Earthquake-Rate Models)
   總體機率模型(Probability Models),使其可以更科學化,並符合實際觀察之結果。雖然過程中尚需考慮資料的不確定性,以及目前科學知識尚未克服之問題,而面對以上這些參數的不確定性,我們則另闢蹊徑:採用專家意見及邏輯樹方式進行,藉由專家諮詢會議來決定邏輯樹中斷層參數的權重,力求評估的結果可以更接近事實,為民眾的生活增添保障。
   眼下我們後續將焦點集中在已知的33條可能再度活動的斷層,若斷層通過都會區或經濟重要區位,會投入更多資源調查、進一步掌握其變化。政府已規劃五年時間,針對重要科學園區、人口稠密區及都會區加強調查、觀測,甚至分析鄰近斷層的活動潛勢,持續更新與精進全臺斷層活動潛勢圖,提供給政府相關單位執行國土規劃、土地利用、大型公共建設耐震評估⋯⋯等政策使用,降低地震帶來的災害。
相關檔案
臺灣33條活動斷層50年內發生規模6.5以上的活動機率圖(原始檔)
開啟臺灣33條活動斷層50年內發生規模6.5以上的活動機率圖(原始檔).jpg檔 7.23MB
斷層活動知多少
開啟斷層活動知多少.odt檔 2.31MB
開啟斷層活動知多少.pdf檔 816.06KB
聯絡資訊
發言人: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王詠絢副所長:
聯絡電話:(02)29429306
電子郵件信箱:wangys@moeacgs.gov.tw
業務聯絡人: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構造與地震地質組 林啟文組長:
聯絡電話:(02)29462793轉251
電子郵件信箱:lincw@moeacgs.gov.tw
業務聯絡人: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構造與地震地質組 陳建良科長:
聯絡電話:(02)29462793轉316
電子郵件信箱:surveydo@moeacg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