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專案成果

以科技促進東部偏鄉地方創生-跨領域連結的模式
發佈日期:2021-04-22
單位: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案例年度:2020
簡介:
技術公共財化 讓青年安心回鄉創業
富里與池上為全國最大的有機米產區,優質米知名品牌相當多,如銀川米、富麗米、御皇米、池上米等品牌好米,相對之下,青農團隊生產的優質米因知名度不足,缺乏與大企業競爭的能力;再者,偏鄉需藉由非農忙時期之副業,共同營造偏鄉經常經濟力,這些都能透過科專技術的擴散效益,最終於偏鄉成功創造回鄉青年的技術創生契機。

特色:

獎項名稱:科專成果場域應用獎-在地連結類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分院
計畫名稱:100年東部特用作物多元應用產業技術計畫、101-103年天然藥物發展平台-深層海水之海洋藥用生物生產與應用技術開發
資料出處:109年度經濟部技術處法人科專成果表揚成果專輯
 

團隊合照

▲ 團隊合照
 

「東部特用作物多元應用產業技術計畫」,以花蓮南部富里有機米聚落為場域,導入生質物循環材料化技術,並藉由工研院開放式創新系統平台(Open Innovation System Platform, OISP),快速導入生物技術組合,配合跨部會(經濟部+農委會+客委會)合作策略,提升科專技術擴散效益,最終達成以「基礎技術公共財化」方式,鏈結里山生態再造與地方聚落優勢,於偏鄉成功創造回鄉青年技術創生契機。
 

富里與池上為全國最大的有機米產區。本案導入區域是以花蓮富里鄉為核心,往南連結到鄰近的臺東縣池上鄉。富里、池上生產優質米知名品牌相當多,如銀川米、富麗米、御皇米、池上米等品牌好米,青農團隊生產的優質米則因知名度不足,缺乏與大企業競爭能力,加上偏鄉需藉由非農忙時期之副業,共同營造偏鄉經濟力,極需藉技術力結合地方特色,協助經營創新。
 

本案推動核心策略著重在技術快速組合、生態健康品牌與在地文化顯現等,以在地中小農團體或微/小型企業為重點連結目標,以生物循環經濟為主軸,利用地方廢剩原料的高質材料化、微生物轉化、特色萃取與生物質材料化技術,以工輔農將一級原料轉換為高附加價值的食品、妝品材料和農業資材產品。再結合聯合國里山倡議與在地產銷班鏈結帶動的循環與體驗經濟模式(富里983草地音樂會),來創造區域特色並拓展行銷通路。
 

成為長期的技術夥伴關係是本案的特色

▲ 成為長期的技術夥伴關係是本案的特色
 

技術人員在地陪伴 增強創新信心
 

推動地方產業聚落,雖有技術群聚的加乘效果,但在偏鄉實務上仍會面臨同業競爭與技術無法普及的困難。以「基礎技術公共財化」提升在地產業基礎能力的模式,搭配能讓偏鄉青年創業者達成過去難以想像的「想到就能做到、做到就能看到」的原則,除了對新想法更有信心,分享的技術也能讓同業打破過去難以合作的心態,共同結合周邊產業接受創新帶來的商機。
 

組織地方跨領域產業生態系並不容易,必須透過確認基石者(keystone)與利基者(niche-player)的角色定義與互信基礎,配合以在地農民與商家為主角,來串連達到團隊合作與分工,實現以文化觀光吸引更多人到訪該區域的目的。
 

位於富里在地的基石者企業天賜糧源公司,也是區域青農組織的主導者,當產銷班成員與在地回鄉青年所組成的利基者群體,都能夠得到來自政府提供的共通技術指導,尤其是科專技術快速打樣中心與技術人員的在地陪伴,基石者便能夠持續號召利基者源源不斷投入創意來提升經濟力,於此,產業技術在偏鄉的推動,不再是生硬的新產品發展,而是結合里山特色場域體驗,帶動經濟力提升與彰顯社會效益(social impact)。
 

位於花蓮的快速打樣中心

▲ 位於花蓮的快速打樣中心
 

與在地聚落領導者間(Namoh Arang牧師)的互信是必要的

▲ 與在地聚落領導者間(Namoh Arang牧師)的互信是必要的
 

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 創造收入
 

以偏鄉在地食材、格外品(市場規格之外但品質無虞的農產品)、以及農業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為例,碾米後的廢棄稻殼、米糠等困擾地方產業發展許久,導入生物炭與米生技產品技術,則可以協助解決共同問題,讓一群人同時受惠。
 

利用科專研發的節能型生物炭技術與設備,能將碾米後廢棄的大量材質堅硬、不易分解的稻殼,轉化為生態材料,可用來改善土質、延緩肥力流失,副產品稻醋液則直接讓青農回用於防治病蟲害。米糠原液結合植物精油,則讓經營副業的青農在民宿或農莊經營上增加了許多的業外收入,也提升遊客平均消費單價。這種基礎技術公共財化,能讓偏鄉一群農民或在地小企業直接有感。
 

以做為公共財的保鮮技術為例,藉由天然保鮮液配方結合滅菌技術,就可以馬上協助產品延長保存期限,讓「米味噌」產品風味不變並增加賞味期、解決富里著名手工泥火山豆腐的保存期限問題(由6小時延長至7天),遊客可將產品帶出場域或宅配,來客提袋率也增加80%以上,透過技術的導入,有效解決偏鄉在地食材只能在當地食用完畢的問題。
 

除了產品創生,衍伸與聯合國里山倡議精神連結,結合社區發展協會與地區農會,共同應用在地資源營造新經濟力的做法,也成為東部地方創生的創舉之一。本案於羅山村內廢棄的羅山國小,以在地竹林資源搭配科專生物炭技術,再結合溫泉資源,目前已成為東部第一個里山示範區,具備生產、生命及生活功能,也成為偏鄉循環資源示範場域。
 

本場域是全臺第一座於偏鄉社區結合生產與熱源應用的典範,循環經濟結合生態觀光,除了協助地區提高了觀光效益,也讓偏鄉的「體驗經濟」能結合生產行為共同往區域經濟力自主的目標邁進。
 

農委員會長官參訪花蓮快速打樣中心設備

▲ 農委員會長官參訪花蓮快速打樣中心設備
 

營造偏鄉特色經濟 民眾有感
 

整體而言,團隊靈活應用科專技術組合,找出適合於偏鄉擴展影響力的基礎應用技術,並將其公共財化,搭配里山倡議國際趨勢營造東部偏鄉特色經濟力的模式,短期內產生的蝴蝶效應頗為明顯,促成跨部會投入資源接續服務,將政府用於偏鄉的政策資源,轉換為民眾認同的企業投資感受,效果頗佳。
 

計畫團隊推動科專技術,使之成為地方產業創生者容易應用的工具,加深青年返鄉創業者對於地方產業認同感與信心,這是技術引入偏鄉核心精神的具體展現,技術力與經濟力搭配的推動模式值得推廣。
 

成功心法Box
 

以科專技術整合介接地方需求,後續爭取產業創新投入地方超過7,000萬,帶動增加周邊產業年產值已超過4億元以上,效益超過投入經費之5倍以上。超過102家在地業者透過駐點接受科專技術衍伸輔導、開發特色創新產品43項、分區型塑9個特色產業子群聚成為區域產業創新典範。
 

【專家推薦】
 

  1. 靈活應用科專技術組合,找出適合於偏鄉擴展影響力的基礎應用技術並將其公共財化、搭配里山倡議國際趨勢營造東部偏鄉特色經濟力的模式,短期內產生的蝴蝶效應促成跨部會投入資源接續服務,將政府於偏鄉的政策資源轉換為民眾認同的企業投資感受,實屬難得。
     
  2. 強調採用"技術搭台,文化唱戲"模式結合地方組織,讓問題能清楚藉由地方參與進行較全面的解決。尤以成立地方公共財快速打樣中心提供生活生技、生物炭、保鮮等技術。讓場域推動由POC、 POS到 POB的創新都能在單一平台取得協助。
     
  3. 帶動億元以上產值與回鄉青年超過30人以上,對其他偏鄉發展模式具有啟發性。里山倡議推動方式也間接觸動東部偏鄉地方創生潛在效益。農委會接續參考快速打樣中心概念與管理方式,擴大到其他地區服務農民,持續的服務鏈建立成為帶動社會有感效益擴大的關鍵。從計畫成果的永續性及擴散性,本計畫值得肯定。

* 點閱數313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