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鞋正夯!
身處21世紀的我們,各種便利的科技技術已普遍地存在的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家電、家俱、交通工具、3C用品等各式物品,型態都逐漸走向智慧化,手錶不再只有看時間的功能,鏡子不再只能檢視面容,每天都會穿的鞋子,也不再只能保護腳部,透過科技技術,而可延伸出各種不同運動方式所需的功能,儼然是我們的隨身教練或私人醫生。
不過!智慧化後的鞋品固然方便,但「穿的舒心,走得舒適」,還是一雙鞋子最重要的基本需求,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簡稱「鞋技中心」),開發「功能性舒適鞋墊」,讓鞋子在大底部位,放置感應元件的條件下,依然保持舒適的行走體驗!
精雕細琢拉曲線,只為打造出完美鞋墊
以大量的足型數據為基礎,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開發,,導入足部力學與實測結果,鞋技中心持續地調整每一個細部,終於在今年3月開發出功能性舒適鞋墊的原型,第一代成品已開始技轉給國內鞋品廠商,未來結合新材料與結構會進一步應用到智慧鞋品中。
談到智能鞋,我們會預想鞋子中埋藏著「感應元件」,這代表鞋子多了一些電子零件,若配置的位置在鞋底,一般鞋墊較薄,支撐性也不足,踩踏上容易感到不適。功能性舒適鞋墊設計上考量了這點,將內足弓區曲線加高、足跟區作環狀式包覆,以符合人體工學的曲線與厚度,也提供感測元件充裕的設置空間,既能有效避免異物感也不會影響鞋子的智慧功能,能準確感應到使用者的行進狀態。
為因應跑步時所產生的筆平常走路增加3~4倍的瞬間壓力,足跟區的部分也添加了高彈性的避震,多一層保護避免異物感,維持步行應有的舒適性。鞋墊材質採用良好柔軟性與彈性的EVA,以裁切熱壓一體成型工法,加上平衡散壓底台將足壓平衡分散,大幅減輕行走壓力。
腳丫子小學堂:確認過腳型,挑選出對的鞋墊!
臺灣人的足型分佈比例:正常足弓約佔70%,扁平足弓約20%,高足弓約10%。
要穿對一雙鞋,就必須先認識自己是什麼足型。經過相關單位的數據統計,大約有70%的臺灣人是正常足,扁平足佔20%,較罕見的高弓足則佔10%,而功能性舒適鞋墊專為正常足弓設計的鞋品,其他特殊足弓選擇合適的鞋墊,搭配鞋子整體設計的合適性,建議先經醫師評估後,再挑選適合的鞋墊與鞋款穿著。
對於鞋墊的迷思,我們可能會覺得鞋墊越軟走起來越舒服,不過足部醫學博士表示,對一般人來說,硬度值約70度的鞋墊,能有效維持健康的足型,但這對一般人來說其實也比較難接受(試想一下穿整天的木屐,腳底板不僅疼痛且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發炎),所以一般鞋墊的硬度值通常被設定在20~30度之間,而功能性舒適鞋墊的硬度值約40度,既不會過硬也能走得健康。
健康從腳開始,舒服的行走才是根本
目前應用功能性舒適鞋墊的鞋品大部份以平底為主,像是休閒鞋、慢跑鞋和紳士鞋等等,而在智慧鞋的研發上,以舒適鞋墊為基礎,未來會持續研發出更多的功能性結構,賦予智慧鞋更多的功能與價值。
從2013、2014年開始,國外鞋類品牌就陸續加入研發智慧鞋的隊伍,把感測元件埋置在中底,透過藍芽連接行動裝置,讓我們可以得知運動過程中所蒐集到的相關數據,這是現在智慧鞋普遍所擁有的功能。鞋技中心希望未來能做到的不僅是基本的感測功能,而是能提升生活品質的個人化應用,如在健康管理上,針對特定族群發展出相對應的用途,像是行動較不便利的銀髮族,發展更直覺且不影響舒適度的發光功能,若長者在某處摔倒,讓鞋子能有發光的警示功能,並透過物聯網的結合,即時通知照顧者前來協助。
鞋技中心研發團隊克服了許多技術上的困難,讓我們能有更好的步行體驗,也為未來智慧鞋發展,紮下穩健的基礎,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不需要煩惱鞋子好不好穿,而是需要煩惱要搭配幾種智慧功能,就像吃美味的自助餐要選什麼菜色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