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技術評析

淺談臺灣紡織業如何以科技及創新策略締造新發展模式
發表日期:2016-09-28
作者:楊宜蓁(紡織所)
摘要:
臺灣紡織產業擁有優異之技術發展基礎,但在國際競爭市場中,仍多以單點技術突破、專利、國際獎項等方式獲取關注,容易面臨發展瓶頸。

全文:
企業是否屬於傳統產業,取決於經營者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回應世界的轉變。臺灣紡織產業擁有優異之技術發展基礎,但在國際競爭市場中,仍多僅以單點技術突破、專利、國際獎項等方式獲取關注,而此易面臨發展瓶頸、或競爭對手突然從天而降的窘境。企業如欲全方位提升與改變,應由改變視野做起,且要具生態系的觀點做佈局,橫向整合既有技術以突破,找到新經濟利益的可能性。

壹、以科技與創新策略推動產業發展

中華經濟研究院陳信宏所長(以下簡稱陳所長)曾表示,臺灣產業仍具發展基礎,但目前面對最大的問題:就像棒球比賽,呈現局局有安打(擁有單點技術突破、專利、國際獎項等),但不一定得分(經濟表現、產業競爭優勢)。陳所長提出,如果無法擊出全壘打,至少要能串連安打以提高得點圈的打擊率。臺灣產業需要全方位的改變,才能再現風華。

小米機創辦人雷軍也提出:「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而戰略上的勤奮,是轉型、跨越式創新起跑線上的關鍵因素。臺灣現在許多企業面臨「毛三到四」的低毛利困境,許多係因在戰術上做到淋漓盡致,卻忽略長期與生態系(戰略)的觀點,而此容易面臨發展瓶頸、或競爭對手突然從天而降的窘境。例如,屬於在地服務的計程車業者,在Uber興起後大受衝擊。未來是否還有更多類似這樣的新產業興起?創新轉型,勢必要由改變視野做起,且要具生態系的觀點做佈局。

貳、企業應有「超越追趕(Post Catch-up)」的思維

臺灣企業過去習慣以「追趕」的方式解決當前困境,例如配合客戶到外地設廠。然而,「追趕」將有陷阱,以「追趕」的方式很舒適,只要掌握技術、配合客戶需求就好,但追兵很快就會趕上,例如紅色供應鏈的快速崛起。過去臺灣製造業多不需過問產品開發的設計初衷,係因研發由客戶主導,臺灣OEM業者只需發展技術。現在,許多模仿機會已不存在,企業若能以陳所長所提出之「超越追趕」思維,不只以技術的角度思考,而是與整體社會及制度共同演化,以生態系的角度思考創新發展。例如輪胎廠米其林跨足進行餐廳等級認證,其思維是藉由鼓勵消費者外出用餐,以增加輪胎使用的機會;臺灣A-TEAM藉由鼓勵消費者騎乘自行車,使騎乘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進而帶動高價自行車、服飾等需求。對紡織業者而言,也應思考如何培育此市場,例如民眾對運動賽事的喜愛與否,也將影響運動服裝市場的發展。

臺灣過去的「追趕」模式普遍缺乏此思考,而多強調供應鏈的整合,然此易隨供應鏈的消長而隨波逐流。因此,產業創新應要有生態系的觀點,甚至要有多元性的利害關係融合。多元物種,如熱帶雨林般的創新系統,將較人造雨林更有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多數企業談創新都是看社會經濟發展情境,進而找出未來重要的服務與技術,開始投入研發、申請相關專利等。多數企業習慣在現有領域中,應用於既有業務整合既有技術,形成新應用的可能性。然此過程可能將面臨部分制約因素,因此需要橫向整合既有技術以突破,並找到經濟利益的可能性。

參、以系統性服務創新解決在地問題

提出創新產品或服務前,了解消費者需求是重要的,然過去多停留在一般需求的討論,如體驗經濟、痛點等,現在廣義談消費市場,應包括消費者行為與社會介面。

一、消費者行為

以臺灣已有高普及率的ETC服務為例,若放寬應用範圍,未來將不僅侷限應用於高速公路,而可形成以車輛為中心的車聯網,例如若麥當勞「得來速」車道裝置ETC讀取機,ETC則可成為第三方支付工具。

二、社會界面

(一)Uber快速的跨境擴展,與各國既有規範產生衝突;

(二)韓國海關曾設有醫療專用(Medical) 簽證通道,主要係解決入境整形後出境卻難以辨識的問題。現在已無此特定通道,主要係因韓國建立起海關與整形診所資訊串聯的認證程序。

這些創新過去在臺灣產業內不被提及,因過往企業多著重於生產、供應鏈的整合。企業可思考的策略之一:如何解決在地問題。而此並非只有大國才有發展的基礎,例如丹麥發展風力發電、以色列的節水農業、新加坡New Water及港口管理等,皆為小國解決在地問題進而向外輸出的成功案例。

目前全球普遍面對最大的在地問題挑戰,為農業科技化。因為全球人口持續增加,而農村卻在快速老化,農地甚至快速消失,如僅以傳統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將無法滿足全球持續成長的人口,因此需要投入科技生產。紡織亦有相同的問題,是否有紡織產業可以發展的場域?過去用單一的角度思考創新,現在強調需求導向或挑戰導向,因為用此方向解問題,可以讓大家有感。捷安特的創新與發展讓人們有感,係因為其重新定位自行車在生活中的地位。

肆、檢視臺灣製造業發展模式

1999年以來,臺灣製造業以出口導向為主,且發展模式單一,而香港、新加坡則以內需為主。引用陳所長提出對臺灣產業轉型之參考,認為小國的產業發展不盡然只能為出口導向,服務業出口也不單只有對外投資展店。舉例而言,瑞士也是小國,但其工具機被公認為LV等級,主要係因其鐘錶業的發展而驅動工具機的創新,使瑞士工具機具有精密度高、耐磨度強等特點。為何臺灣工具機缺乏此需求驅動力?過去臺灣產業發展多關注供應鏈的問題,甚至延展價值鏈提供廠商服務,認為服務+製造可以與競爭對手區隔,隨電子業紅色供應鏈崛起衝擊產業,紡織業是否也將面臨同樣狀況?是否有其他的路徑與可能性?

陳所長以過去臺灣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觀察,以三個基本軸線(參見圖1)說明:硬體/零組件及軟硬體的組合,國際市場或國內需求,以及產品架構是整合型或模組型。
圖1 對臺灣產業轉型的觀察
資料來源:中經院陳信宏所長,2016.08
圖1 對臺灣產業轉型的觀察

臺灣產業過去多集中在提供模組型的硬體產品,配合國際市場需求做生產創新。綜觀德國、日本隱形冠軍或臺灣航太零組件的發展,多強調整合式產品架構,未來臺灣要在特定領域發展更多隱形冠軍,需以臺灣需求當驅動力,往特定軟硬體系統整合方向推進,推進過程中需注意要能世代交替,並集結各式利害關係人拓展市場。

國際知名成功案例包括:

一、玻璃生產大廠康寧(Corning)

在數位生活趨勢下,未來任何平面都可能是康寧的場域,該公司希望成為智慧生活消費介面的推手,產業發展則將不會受限於玻璃。

二、日本裁縫機大廠車樂美(Janome)

將裁縫機數位化。過去裁縫機是上下控制,數位化後可以左右移動,不僅可以電子刺繡,加入定位與控制的功能更發展出可跨域提供鎖iphone螺絲的桌上型機器人。

三、日本齒輪製造廠Shimano

Shimano透過將齒輪精密化應用於不同場域。從齒輪生產、發展至釣竿卷線軸、現在成為知名自行車品牌相繼指定使用之變速器大廠。

四、臺灣當鋪阿邦師

臺灣當舖阿邦師成為二手精品的認證單位與拍賣商。由於當鋪與二手精品的銷售可說脈絡相承,過去流當品沒有地方去、客戶購買也不放心,阿邦師引進與英日合作之認證機制,結合工研院、金屬中心、紡織所等外部專業知識鑑定商品,成功於中國大陸經營二手精品拍賣。

企業應思考在某些產品架構還沒形成前,開始利用臺灣獨特的挑戰性需求,創造出獨特的解決方案。例如:

一、農業科技化

中東地區正推廣植物工廠解決方案,紡織品可望在其中扮演角色,如紡織所布花園,也可提供作為水土保持、沙漠化問題等之解決方案,或結合節水農業,延伸更多跨界應用;

二、運動健康處方箋

依聯合國報告指出,照目前慢性病人口的發展趨勢,未來可能需要具有強制性醫療等級的運動處方箋。過去醫生建議患者運動,病人多是敷衍了事,如何讓病人兌現健康處方箋?初期可以台北為試點城市,因其有市立醫院、運動中心,此時再結合智慧服裝可形成規律運動的要求。其他城市則可使用如喬山推出之移動式運動車,兌現運動處方箋。

伍、結語

企業進行創新轉型,需以不同於以往的方式發展,其中,以解決在地需求、朝創新與普及化是臺灣產業未來可進行的方向之一。臺灣的在地需求內涵,包括如老人化、低碳/能源、資安、食安、水資源、交通安全(如摩托車)、農業等,企業可以科技入世的角度,思考如何將上述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強調運用現有技術優勢,結合更多利害關係人、與更多應用場域結合,將可望發展與播下企業創新轉型的種子。

參考文獻

1.陳信宏(2016),〈經濟/產業發展新模式:科技與創新策略〉簡報,2016 Tnet CEO Workshop。

(本文作者為紡織綜合所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 點閱數1989
更新日期:2020-04-08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