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無塑家園 不再「袋」代相傳
種類:體驗經濟 發布單位:國際合作處 發布日期:2022-01-11 00:18
你知道其實塑膠袋最初的發想是為了拯救地球而發明的嗎?1959年瑞典工程師Sten Gustaf Thulin為了避免森林被過度砍伐,發明了可重複使用的塑膠袋,其美意是為了解決紙袋不耐用所導致的環境問題,因此到1979年的20年間,塑膠袋已成為紙袋和布袋的替代品,占歐洲袋裝市場的80%。但是在隨處可購得塑膠袋的便利性下,塑膠垃圾儼然成為全球海洋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根據聯合國估計,至2050年海中塑膠將和魚類一樣多。
雖然曾有印度青年用香蕉、馬鈴薯製作放水裡就能分解的塑膠袋,印尼Tandio工程師也曾用粉圓的原料樹薯粉製成塑膠用品,都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但不用塑膠製品不是更一勞永逸嗎?塑膠是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因素,為了讓地球重新深呼吸,不塑商圈、裸妝商品、無包裝商店等紛紛興起,超市減塑也已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企業需要思考如何淘汰包裝,以重複使用來提供銷售,例如循環容器押金或重復填裝自備容器等,從食品製造商、包裝供應商等源頭減少塑膠使用量,消費者亦需改變現行「用了就丟」的消費習慣,無塑販售絕對不是不可能!而且消費者的支持,說明了循環包裝模式在臺灣,已在萌芽起步。
無法讓塑膠袋回歸它的初衷,只好由減少使用開始,褪去商品華麗的包裝,回歸食物本質,購買想要的份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從今天起,請帶上自己的容器或罐子,讓我們一起去「裸買」吧!
點閱數: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