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科研成果 > 科研案例
:::

科研案例

為口罩防護衣品質把關 防疫國家隊的堅實後盾
發佈日期:2022-11-10

案例摘要:
紡織所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歷經十多年建立完善的檢測技術與設備,已獲得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ISO/IEC 17025的實驗室認證,並制定醫用口罩CNS 14774和醫用防護衣CNS 14798等國家標準,同時達到歐盟(EN)及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認證(ASTM)等國際標準要求。

內容說明:

紡織所 ▶ 建構防疫紡織品檢測能量

* 技術特色 
建構ISO/IEC 17025實驗室,累積醫用口罩與防護衣檢測能量,2020年疫情檢測量達5,900件次,使口罩日產能從188萬片衝到2,000萬片以上。

* 產業擴散  
協助國內衛普、聚陽、神采、儒鴻等衛材及紡織廠商突破技術瓶頸,順利生產口罩與防護衣,國內產值達新臺幣200億元,且多數檢驗項目符合國際標準,有益於未來外銷歐美市場。

2020年COVID-19疫情蔓延,全國醫用口罩與防護衣需求迫切,政府登高一呼籌組國家隊,除了廠商齊心協力生產外,紡織所運用過去十多年經濟部科技專案累積的扎實檢測技術,全力以赴加速品質驗證,使防疫物資能夠快速供應市場,成為臨門一腳的關鍵力量。
 

紡織所建構完整的防護衣檢測能量,讓業者在最短時間改善產品性能,為品質把關。

▲ 紡織所建構完整的防護衣檢測能量,讓業者在最短時間改善產品性能,為品質把關。
 

領先部署 打造世界級實驗室

「一切部署從2003年SARS開始。」紡織所副主任胡明銓回憶,SARS爆發時,口罩供不應求,也凸顯國內防疫用紡織品檢測技術不足,紡織所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歷經十多年建立完善的檢測技術與設備,已獲得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ISO/IEC 17025的實驗室認證,並制定醫用口罩CNS 14774和醫用防護衣CNS 14798等國家標準,同時達到歐盟(EN)及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認證(ASTM)等國際標準要求。放眼全世界,除美國Nelson檢測實驗室之外,便屬臺灣的紡織所具備完整檢測能量。

當COVID-19疫情來襲,國內醫用口罩及防護衣檢測需求急升時,紡織所立刻提供高效率檢驗服務,5~14天即可提供測試報告,縮短國內業者開發時間,使口罩每日產能從疫情前只有188萬片,短短4個月內提高到2,000萬片以上,即時守護國人健康。若國內無檢測能力,業者送國外單次檢測就得花上2個月,全程至少往返半年才可開發完成。

業者開發防疫織品遇到困難,紡織所也藉由累積多年研發實力協助解決問題。胡明銓舉例,醫用防護衣開發需經過病毒穿透性等多項實驗,國家隊業者因缺乏經驗與醫療背景,製作時屢遭瓶頸,此時紡織所根據防護衣檢測結果,協助廠商釐清問題,順利改善品質。另外,口罩中間層的熔噴不織布,疫情期間全世界搶貨且哄抬價格,紡織所也憑藉過往科專研發能量,協同原料商成功開發新材料,產能不中斷,平安度過疫情衝擊。
 

紡織所建構完整的醫用口罩檢測能量,使防疫物資快速供應市場。

▲ 紡織所建構完整的醫用口罩檢測能量,使防疫物資快速供應市場。
 

檢驗實力傑出 深獲國際肯定

疫情期間,不僅應付國內急件,世界各國委託測試也如雪片般飛來,測試包裹堆得滿坑滿谷,紡織所在人力有限下全力趕工,以國內業者測試需求為優先,暫緩國外客戶回復。即使如此,仍協助東南亞國家開發防護衣,以及英國、韓國、香港及泰國完成醫用紡織品檢測,累計測試件達300件以上,讓臺灣檢驗實力贏得各國一致好評。

此外,佩戴口罩是防疫基本措施,憑唇語溝通的聽障者生活卻深受影響,紡織所與蒲公英聽語協會研發出臺灣第一款透明口罩,具備防霧功能,使聽障者溝通順暢,因能夠看到臉部表情,未來也可望擴散至服務業運用,為日後開發種下商機。
 

賴清德副總統及經濟部王美花部長參訪紡織所檢測實驗室,感謝團隊的防疫貢獻。

▲ 賴清德副總統及經濟部王美花部長參訪紡織所檢測實驗室,感謝團隊的防疫貢獻。
 


* 點閱數601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