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新知
從Celgene併購EngMab看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發展
發表日期:2017-10-04
作者:游佩芬(工研院IEK)
摘要:
雙特異性抗體是一種可同時針對兩種不同抗原決定位的抗體工程藥物,Celgene看好雙特異性抗體發展,加碼投資買下EngMab。
全文:
一、Celgene看好雙特異性抗體發展,以整體金額高達30.8億美元併購EngMab
繼2015年與加拿大Zymewors合作投入雙特異性抗體開發,取得以Azymetric™ platform進行商業產品開發的權利後,Celgene於2016年10月再併購瑞士的EngMab,顯示Celgene在與Zymeworks試過水溫後,看好這類藥物在癌症治療的潛力,加碼投資買下EngMab。
這項總金額上看30.8億美元的交易中包含了6.25億的前期金(up-front payment)、1.55億開發與法規監管里程金(milestone)、以及根據日後銷售額所訂的里程金(milestone) 23億,除了讓Celgene取得T-cell bispecific 抗體開發技術,更進一步取得一項即將申請IND、針對BCMA抗原之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雙特異性抗體先導藥物CC93269/EM901,看得出原已經以小分子藥物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領域雄霸一方的Celgene亟於想把戰線再延伸至抗體藥物、更進一步將競爭者J&J 與 Bristol-Myers Squibb拋在腦後的決心。
雙特異性抗體是一種可同時針對兩種不同抗原決定位(epitope)的抗體工程藥物,治療概念主要是基於疾病通常涵蓋多個致病因子,若同時阻斷多個不同的致病因子與路徑,可顯著改善治療效果,在這個概念下,應用bispecific antibody的雙標靶策略成了合併治療的另一種替代方案。
二、全球雙特異性抗體開發進展緩慢,大廠仍持續投入
全球第一個雙特異性抗體產品-Removab在2009年於歐洲獲准上市,在2014年底才有第二個雙特異性抗體產品-Blincyto通過美國FDA核准上市。迄今,雖然相關研發進展緩慢,但投入的廠商逐漸增加,截至目前為止,開發中的產品超過100項,主要適應症為癌症、自體免疫/發炎類疾病、感染治療等;臨床試驗產品約50項,其中與癌症相關產品超過30項,除少數進入 II期或III期臨床試驗外,其餘都仍在I期試驗中;在這些產品線中,投入大廠包含Amgen、Roche、Pfizer、Celgene、Abbvie、Bayer、J&J等,大廠主要是透過合作、併購取得雙特異性抗體技術,而主要使用技術平台包含BiTE、DART、DuoBody等(表1)。
表1 幾項臨床試驗中之雙特異性抗體藥物
產品/公司 |
標的 |
技術平台 |
適應症 |
研發階段 |
AMG 570 / Amgen |
BAFF-ICOSL |
Ab-peptide conjugate |
SLE |
I |
AMG 211 / Amgen |
CEA-CD3 |
BiTE |
cancer |
I |
AMG 330 / Amgen |
CD33-CD3 |
BiTE |
Granulocytic Leukemia |
I |
MT110
AMG110 / Amgen & Micromet |
EPCAM-CD3 |
BiTE |
colorectal cancer |
I |
Emicizumab / Roche & Chugai |
Fxi-FX |
CLC-IgG |
hemophilia A |
III |
RG7716 / Roche |
Ang2-VEGF A |
CrossMab |
wet AMD、DME |
II |
RG7221
Vanucizumab / Roche |
Ang2-VEGF A |
CrossMab |
colorectal cancer |
II |
RG7597 / Roche |
Her1-Her3 |
DAF-IgG |
DAF-IgG |
II |
JNJ-64052781 / Janssen & MacroGenetics |
CD19-CD3 |
DART |
B cell maliganant |
I |
MGD-011 / Macrogenics & Janssen |
CD19-CD3 |
DART |
B cell maliganant |
I |
JNJ-61186372 / Janssen & Genmab |
EGFR-cMet |
Duobody |
NSCLC |
I |
JNJ-63709178 / Janssen & Genmab |
CD123-CD3 |
Duobody |
Granulocytic Leukemia |
I |
JNJ-61178104 / Janssen & Genmab |
na |
Duobody |
autoimmune |
I |
ABT122 / Abbvie |
TNF α-IL17 |
DVD-IgG |
RA |
I/II |
ABT981 / Abbott |
IL1a-IL1b |
DVD-IgG |
骨關節炎 |
I/II |
EM801 / Celgene |
BCMA-CD3 |
na |
MM |
IND |
MT111
MEDI565 / Amgen & MedImmune |
CEA-CD3 |
na |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
Ib |
MEDI0700 / MedImmune (AstraZeneca) |
BAFF-B7RP1 |
na |
SLE |
I |
MEDI7352 / MedImmune (AstraZeneca) |
NGF-TNF |
na |
骨關節痛 |
I |
MEDI3902 / MedImmune (AstraZeneca) |
Psl-PCRV |
na |
Nosocomial pneumonia |
II |
RG7802 / Roche |
CEA-CD3 |
na |
solid tumor |
I |
RG7386 / Roche |
FAP-DR5 |
na |
solid tumor |
I |
RG7828 / Roche |
CD20-CD3 |
na |
leukemia |
I |
RG7992 / Roche |
na |
na |
type II Diabetes |
I |
註:SLE - 紅斑性狼瘡;Wet AMD - 濕式老年黃斑部病變;DME - 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NSCLC - 非小細胞肺癌;RA – Rheumatoid arthritis;MM- Multiple Myeloma。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ClinicalTrials;工研院IEK ITIS研究團隊(2017/9)。
目前開發中的雙特異性抗體主要有兩大類
1.標靶腫瘤細胞 - 如一方面通過CD3吸引T細胞或CD16募集NK細胞,另一方面的標定腫瘤細胞上的抗原,而使T細胞/NK細胞殺死腫瘤細胞;
2.雙標靶點 - 如VEGF-PDGF或VEGF-Ang2等,透過同時抑制2條信號路徑,減少抗藥性產生的可能性。
雙特異性抗體的應用範圍很廣,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有待發掘和拓展。
三、雙特異性抗體面臨的挑戰
如同其他的創新技術,雙特異性抗體發展目前也有其挑戰待解決:
1.標的選擇:目前有許多可用於治療的腫瘤或其微環境的標的,使得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可能組合數目變化更多,不過甚麼樣的組合適合治療哪一種疾病、組合的藥效以及適當的抗體工程架構等,是這類藥物開發有待釐清的議題。
2.藥效突顯:雙特異性抗體產品對比傳統標靶療法產品的優點須被凸顯,才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3.穩定增強:部分雙特異性抗體平台由抗體Fv抗體片段組成的雙特異性抗體產品 (如Blincyto) 因缺乏Fc片段,導致容易被生體代謝排除,因此必須要增加於生體的穩定度。
4.降低副作用:近期JNJ-63709178雙特異性抗體藥物(CD123xCD3)因為副作用議題而中止臨床試驗,目前尚未釐清副作用的起因,但雙標靶引發的作用勢必會比傳統單標靶更為複雜,需要深入研究。
5.生產議題:如Fv 區域mismatch、穩定生產技術、純化等。
四、結論
如同許多創新的藥物技術,雙特異性抗體希望同時從兩個疾病相關標靶作用,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這個目標使得這類技術受到大廠青睞,在近年紛紛透過合作、併購投入,也顯示在臨床試驗中案數。不過這類技術仍有待克服的挑戰,以 blincyto為例,目前一個療程為期28天,需要每天24小時連續輸注,視病況需2-5個療程,此外,合適標的組合的選擇、生體半衰期的延長、副作用等議題,顯示這類技術發展仍有可相當多可改良之處,發展成熟預估至少仍需要5-10年。近年來,生技研發大數據不斷累積、以及人工智慧應用在醫療與醫藥開發,將有機會應用於預測雙特異性抗體標的組合選擇、協助找出副作用的改善方法等,而加快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發展。
(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執行產業技術前瞻研究與知識服務計畫產業分析師)
點閱數:
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