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技術評析

3D列印領導廠商分析:3D Systems
發表日期:2015-09-23
作者:葉錦清 (工研院IEK)
摘要:
根據Wholers 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全球3D列印市場達30億美元,相較於2012年成長36.4%。其中,全球前兩大3D列印公司(3D Systems與Stratasys ) 2013年的營收分別為5.13億與4.84億美元...

全文:
一、3D列印前兩大公司產值占全球市場約1/3
 
根據Wholers 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全球3D列印市場達30億美元,相較於2012年成長36.4%。其中,全球前兩大3D列印公司(3D Systems與Stratasys ) 2013年的營收分別為5.13億與4.84億美元,各占全球的17%與16%,光是兩家公司就占全球1/3市場,可稱之為3D列印產業雙雄。2014年全球3D列印市場達41億美元,相較2013年成長36.7%。其中3D Systems營收為6.53億美元,年成長率27.3%,Stratasys為7.5億美元,年成長率55%,兩家公司占全球市場34%,市場佔有率與2013年相當接近,如圖1所示。

 
圖1.3D列印產業雙雄的市占分析
資料來源:Wholers(2015/04);工研院IEK(2015/08)
圖1 3D列印產業雙雄的市占分析
 
二、股價修正後,產業將從回正常發展軌道
 
3D Systems公司創辦人之一Charles Hull博士,可說是3D列印產業的開山祖師。在1984年發明了立體微影 ( SLA ; 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 技術或者稱為光固化 (VP ; Vat Photopolymerization) 技術,到了1986年Charles Hull利用這項技術成立一家名為3D Systems的公司,開始專注發展3D列印技術。3D Systems是世界上第一家生產3D列印設備的公司,並於1990年在美國NASDAQ上市。公司股價從1990年上市以來,都在每股10元以下。拜3D列印熱潮之賜,2011年開始微幅上揚,到了2012年快速成長突破30元,2013年12月到達高峰超過90元,2014年開始往下修正,到了2015年9月3日,已經到達每股約13元,詳如圖2所示。
 
根據3D Systems公司的財報資料顯示,3D Systems 在2013年營收約5.13億美元,相較於2012年成長了45%,為全球第一大。2014年的營收約6.5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7.5億美元。從2010年以來,3D Systems每年營收成長率都在40%以上,惟獨2014年的營收成長率只有27.3%,遠低於2010~2013的平均值,而2014年的股價也反映了營收與獲利不如預期的情形。到了2015年的第一季營收為1.6億美元,與2014年的第一季營收1.48億美元相較,成長6.7%,但是獲利開始呈現負值,虧損1,318萬美元。

圖2  3D Systems歷年股價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2015/07);工研院IEK(2015/08)
圖2 3D Systems歷年股價

三、3D Systems 服務占營收1/3
 
3D Systems公司的營收是由設備、材料、服務三大項所組成,而三者的比重大約是設備與材料占約70%,服務占30%左右,而且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中有設備與材料綁在一起的策略。然而材料占營收比重有逐年下滑的趨勢,從2008年的45%,到2014年已經不到25%,顯示部分客戶已經不再受到設備綁材料的束縛,自行尋找耗材供應商。因此,造成材料營收的比重節節下滑,從2008年的45%,到2014年已經低於25%。
 
另外,服務的比重占了三成,也代表著服務在3D列印產業的重要性,亦即表示,很多的設備並不是交貨之後即告結束,除了保固、維修之外,還需要後續的使用輔導與教育訓練。3D Systems公司甚至還有隨選零組件服務(On-Demand Parts Services),亦就是3D列印代工服務,詳如圖3所示。圖右邊為2008年至2014年營收,單位為千美元,圖左邊為設備、材料、服務營收占比。

 圖3  2008~2014  3D Systems歷年營收結構分析, 單位為千美元
資料來源:3D Systems (2015/04);工研院IEK(2015/04)
圖3 2008~2014 3D Systems歷年營收結構分析

 
四、積極併購,擴充產品線與應用面
 
3D Systems最初是以光固化 (VP; Vat Photo polymerization) 技術發跡,透過公司的發展與不斷的合併,現在公司的產品線已經跨足了黏著劑噴塗成型技術 ( BJ ; Binder Jetting ) 、材料擠製成型技術 ( ME ; Material Extrusion )、粉體熔化成型技術 ( PBF ; Powder Bed Fusion ) 等製程設備還有材料與服務,在3D列印的七項技術中只剩下兩項尚未切入,就是疊層製造成型技術 ( SL ; Sheet Lamination ) 與指向性能量沉積技術 ( DED ;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合併的廠商從3D列印設備、材料、服務、掃描設備到軟體等,跨足整個產業供應鏈;而產品應用面,也從工業用產品原型、珠寶業、汽車、航太、生醫。從2009年起至2015年4月,3D Systems已經陸續收購超過40家公司,主要收購公司如圖4所示。

圖4 3D Systems併購標的與時間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2015/04)
圖4 3D Systems併購標的與時間
 
五、結論
 
根據前面的論述可以發現3D列印的產業集中度偏高,僅前兩大廠商就占了1/3的市場。不過當各項製程專利逐漸過期之後,這個現象可能會改觀。即便是產業雙雄,公司規模也還是中小企業的等級,還沒有跨過營收10億美元,到達所謂的藍圖(blueprint)企業,這對於臺灣來說是一件好消息,代表目前的市場規模還不足以吸引大型企業進入。另外,這個產業領導廠商的規模還在中小企業的等級,而中小企業正是臺灣的主力,從市場規模來說,進入障礙不高。
 
其次是3D 列印類股在媒體過度關注之下,大約從2012年初開始出現了大幅的揚升,高峰期為2014年初;在公司獲利不如預期時股價大幅的修正,現在兩家龍頭廠商都已將近跌回當初尚未走紅的股價。事實上許多新興產業或技術幾乎都會走過這一段路,在整體環境尚未準備好之前,先進的技術很能一展身手。網際網路就是最好的案例,大約在15年前,網際網路也曾經紅極一時,各式各樣的網路公司(dotcom)股價本益比都很高,但是長期沒有營收支撐,很快的股價泡沫化了,因為人類尚未找到應用的方向。約十年後,網路環境成熟了,各式各樣的應用出現了,現在的人幾乎離不開網路,許多的公司靠著網路成為營收超過百億美元的大公司。現在3D列印就像是當初的網際網路一樣,產業環境尚未成熟,但是全球先進國家的產官學研都還在積極的發展相關的技術與應用,相信未來有機會能像網際網路一樣蓬勃發展。
 
以3D Systems發展策略來看,是運用股價高漲市值提升之後,收購對於該公司而言的技術與專利缺口,進而可以用比較快的方式進入一個新的應用領域,或者是補齊產品線。目前3D列印類股的股價大幅下滑,對於有意進入此產業的廠商而言,可以說是併購的大好時機,在這個時間點,只要花費股價高峰點的百分之二十不到的金額即可買到許多的專利、通路、技術,何樂而不為。
 
(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 點閱數4587
更新日期:2020-04-08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