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科研成果 > 科研案例
:::

科研案例

即時動態影像導航系統 脊椎手術更精準
發佈日期:2024-11-29

案例摘要:
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支持下,金屬中心研發「動態影像脊椎手術輔助系統」,輔助醫師實現更精確、安全、高效率的複雜長節脊椎手術,榮獲2023年美國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銀獎肯定。

內容說明:

金屬中心 ▶ 研發動態影像多節脊椎手術輔助系統

* 技術特色 
整合定位、導航和機械手臂打造脊椎手術完整解決方案,創新微型化12面體的定位標記,占據空間體積大幅縮小70%,可動態追蹤3個椎節位置。

* 產業擴散 
技轉健寶生技、神農、培爾生技等廠商,技轉金逾新臺幣6,500萬元,後續預計衍生新創公司,提升高階醫材產業競爭力。

臨床上脊椎手術極度要求精準,誤差嚴格控制在2公厘內,否則可能會傷及周遭神經和血管, 嚴重甚至造成病患癱瘓。國際上採用影像導航系統輔助醫生執刀,相關導航定位技術架構自1998年國際大廠推出上市後,國內外大廠即沿用至今,然其存在定位精準的問題,成為醫師臨床應用上的一大挑戰。

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支持下,金屬中心研發「動態影像脊椎手術輔助系統」,輔助醫師實現更精確、安全、高效率的複雜長節脊椎手術,榮獲2023年美國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 銀獎肯定。

影像導航的運作方式,是在脊椎插上定位標記,藉此判別脊椎位置。現有手術導航系統的定位標記體積較大,占據太多空間,不僅容易產生遮蔽,且因無法安裝於實際需手術的椎節上,導致定位精度會在手術中產生累積誤差,從第三節起便累積2.4公厘以上的誤差值,已超過應控制範圍。當累積誤差愈來愈大,醫師便須停下手術,反覆執行影像的定位校正,進而造成醫師手術時的負擔。
 

動態影像脊椎手術輔助系統,整合定位設備、導航影像與機械手臂引導。

▲ 動態影像脊椎手術輔助系統,整合定位設備、導航影像與機械手臂引導。

微型化定位標記 大幅縮小占據體積70%

金屬中心研發的全新定位技術,採用微型化12面體的定位標記設計,占據空間體積大幅縮小70%,可安裝於實際需手術的椎節上,突破角度限制與視覺阻礙,不會遮蔽醫生施打路徑。過去在長椎節手術影像校正時,患者需拍攝數百張X光影像確認施打位置,透過這套系統可協助患者減少輻射影像使用量98%。

由於定位標記體積縮小,可實際安裝於手術椎節上,一個定位標記可以綁定該椎節與前後椎節共3節,提供精準定位,當患者姿態變化,綁定在手術椎節上的定位標記能針對位置與姿態提供坐標,讓導航圖資即時修正,有助醫師即時掌握脊椎的真實狀態,「這系統是全球第一套針對多節脊椎做到動態追蹤,又是縮小定位標記的脊椎手術影像導航技術,」金屬中心組長黃炳峰說。

整套系統還結合國內的機械手臂廠商,提供定位、導航和機械手臂引導等整體完整解決方案,同時與臨床醫師緊密合作,包括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等進行12案以上的臨床試驗,由脊椎專科醫師實際操作於大體上,進行骨釘施打測試,可連續施打6節以上脊椎,準確率高達98%。

布局下世代手術影像導航輔助系統

克服精細的脊椎手術後,團隊下一階段也瞄準更為複雜、空間有限的骨盆腔適應症,比起許多大廠投入的脊椎手術市場,骨盆腔手術屬於藍海市場,此次科技專案所研發的微型化定位標記,有利協助產業取得先機。

2020年~2023年已技術移轉健寶生技、神農、培爾生技等廠商,技轉金逾新臺幣6,500萬元,後續預計成立衍生新創公司,將以整體系統取得臺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上市許可,加速智慧醫療產業蓬勃發展。
 

脊椎專科醫師實際操作系統於大體上進行骨釘施打測試, 準確率達98%。

▲ 脊椎專科醫師實際操作系統於大體上進行骨釘施打測試,準確率達98%。
 


* 點閱數618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