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案例
全球首創 All-in-One半導體先進鍍膜設備
發佈日期:2024-12-04
案例摘要:
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支持下,工研院全球首創「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打造先進鍍膜製程多合一(All-in-One)設備,成功寫下國產自製的新篇章,更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肯定。
內容說明:
工研院 ▶ 打造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
技術特色
首創雙向流、脈衝注入控制等專利技術,打造全球首創先進鍍膜製程多合一設備,提升半導體鍍膜製程效率及品質。
產業擴散
攜手半導體設備商旭宇騰合作開發國產ALD鍍膜設備,預期未來可攻占前段鍍膜整機設備市場。
以晶片製造為首的臺灣半導體供應鏈領先全球,但半導體前段鍍膜製程設備卻一直仰賴國際大廠。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支持下,工研院全球首創「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打造先進鍍膜製程多合一(All-in-One)設備,成功寫下國產自製的新篇章,更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肯定。
鍍膜製程是晶圓加工的關鍵步驟,薄膜的覆蓋率與均勻性,都會影響最終晶圓的良率,且隨著半導體元件越發輕薄短小,對鍍膜厚度的要求,也從奈米走向原子級水準。但體積縮小了,功能卻要更強大,元件朝3D垂直結構、高深寬比發展是大勢所趨,對鍍膜製程是極大挑戰,如同在無數深孔中,都要均勻披覆材料。

▲ 工研院將半導體前段鍍膜製程步驟整合為多合一(All-in-One)系統。
十年磨一劍 整合多項獨家專利技術
傳統鍍膜需要多道製程,切換各種設備,常面臨傳輸耗時、晶圓汙染及品質下降等問題。對此,工研院開發的雙模態原子層鍍膜技術,透過腔體設計整合多道製程,只要在單一系統中即可完成鍍膜,減少晶圓傳輸汙染機會,且結合獨家專利技術,提升鍍膜品質。
工研院機械所副組長王慶鈞指出,這系統首創「雙向流」核心專利,透過垂直流與側面流兩個方向,讓材料均勻披覆,突破現有設備僅有水平流的瓶頸,成了全球第一台擁有雙向流的原子層鍍膜設備。
精準控制雙向流的關鍵,十年磨一劍,背後是多項科專成果助力。首先,鍍膜製程需考慮壓力、流量、溫度等多項參數,過去業界都是依靠操作經驗及反覆試錯,找出最佳參數組合,為此工研院建立「多重物理耦合模擬分析技術」,對應所需的薄膜品質,預先模擬不同參數組合的鍍膜結果,大幅縮短調整時間。
接著,鍍膜的腔體設備宛如黑盒子,在試驗時看不到設備裡面的變化,於是團隊打造一個接近真實鍍膜設備的腔體,首創「流場可視化」,觀察在不同參數下,腔體內的氣體流場變化,再回頭校正模擬參數,讓參數更接近真實製程狀態。
此外,材料濃度也會影響反應的時間,當雙向流控制不當,容易產生顆粒造成堵塞,工研院則開發「離散脈衝注入時序控制法」,以軟體控制注入材料的時間和間隔,滿足元件高深寬比和均勻披覆的鍍膜效果。

▲ 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
帶動供應鏈 提升30%國產自製率
由於採多道製程合一及精準製程控制,可大幅降低設備數量及占地面積、還有省電節能之效,約降低成本50%。這項設備不僅證明臺灣有能力開發具國際水準的半導體前段設備,將國產自製率由30%提升至逾60%,也帶動國內相關供應鏈發展。
本技術已技術移轉國內半導體設備商旭宇騰,共同開發國產化原子層鍍膜設備,預期未來將可攻占前段鍍膜整機設備市場,為臺灣次世代半導體鍍膜設備提供強力後盾。
點閱數:
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