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科研成果 > 科研案例
:::

科研案例

空中鷹眼出動 無人機隊探勘技術助攻遠洋捕魚
發佈日期:2024-12-05

案例摘要:
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支持下,工研院、金屬中心攜手開發「遠洋漁業AIoT加值技術」,發展遠洋漁業智慧漁搜無人機系統,透過無人機上的鏡頭,將海面即時影像回傳給船上的漁探長,宛如「空中鷹眼」,協助漁船精準鎖定魚群位置,搶占漁撈先機。

內容說明:

工研院、金屬中心 ▶ 攜手打造遠洋漁業AIoT加值技術

* 技術特色 
可一次同時派出4架無人機隊,透過機上鏡頭即時傳輸海面影像,再用AI影像辨識判別魚群位置,幫助漁船在海上搶得漁撈先機。

* 產業擴散 
與穩發漁業、隆順漁業、豐國水產等遠洋三大業者合作,並與國際漁搜設備商Marine Instruments洽談,可望扶植國內無人機相關廠商切入國際供應鏈。

湛藍大海,是臺灣另一個在國際發光的舞台。臺灣遠洋漁業全球排名第二,但漁場搜尋仍依傳統方式,仰賴直升機上的瞭望手與漁船上的漁探長,搭配海鳥雷達等設備,以人工目視海面及經驗判斷進行漁探。然而直升機的成本高昂,租賃費用一年超過新臺幣千萬元,且有飛航安全疑慮。此外,隨著從業人員老化及缺工,漁探長經驗難以傳承,恐面臨技術斷層。

對此,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支持下,工研院、金屬中心攜手開發「遠洋漁業AIoT加值技術」,發展遠洋漁業智慧漁搜無人機系統,透過無人機上的鏡頭,將海面即時影像回傳給船上的漁探長,宛如「空中鷹眼」,協助漁船精準鎖定魚群位置,搶占漁撈先機。
 

本系統可同時派遣4架無人機巡航,自動辨識魚群位置,協助業者搶占漁撈先機。

▲ 本系統可同時派遣4架無人機巡航,自動辨識魚群位置,協助業者搶占漁撈先機。
 

軟硬整合 AI精準辨識魚群位置

這項技術橫跨軟硬兩端,由金屬中心開發無人機硬體,工研院負責軟體和系統整合。金屬中心克服商用無人機飛行時間短的痛點,改良硬體設計,讓無人機最久可飛行2小時,還可抗七級強風垂直起降,最遠可進行60公里內的魚群探勘。

工研院優化無人機的訊號傳輸,一次同時派出4架無人機,只要一鍵啟航,無人機隊即刻按照事前規劃的路線飛行。相較直升機僅能在一處搜尋,無人機隊可在不同方位同時探測,透過機上鏡頭即時影像傳輸,再以AI辨識判別魚群位置,準確度高達8成以上,從此漁探長有了更多眼睛,也讓漁探長的智慧得以傳承。

以前捕魚都要「靠天吃飯」,工研院資通所副組長周業凱有感而發地說,就像小時候讀過的課文,「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 」出海一趟成本高昂,海上作業危險度高,亦無法保證能有多少漁獲回來。有了這套技術,大幅提升漁搜效率3倍,更縮短漁船作業時間,節省成本65%,並減少因錯誤航行造成的碳排增加。對漁業業者來說,以更科學化的方式管理漁撈作業,「現在地球環境變化很快,以前適用的經驗,未來不見得管用。」
 

經濟部攜手遠洋漁業者、無人機業者、工研院及金屬中心,共同推出全球首創無人機隊漁況探勘技術。

▲ 經濟部攜手遠洋漁業者、無人機業者、工研院及金屬中心,共同推出全球首創無人機隊漁況探勘技術。
 

打造我國無人機漁業產業鏈

因應未來遠洋漁業需要大量無人機的需求,2023年團隊積極與穩發漁業、隆順漁業、豐國水產等三大遠洋漁業業者攜手合作,已於北太平洋馬紹爾群島進行實證,並完成20架無人機試量產,打造臺灣無人機漁業創新應用的產業鏈。

2024年團隊和國際漁搜設備商Marine Instruments展開洽談,可望促成機體製造商元翎、碳基,以及無人機服務供應商隆飛和懋強切入國際供應鏈。這項技術也成功爭取2024年亞太經濟合作(APEC)科技、技術及創新政策夥伴(PPSTI)會議最高經費補助,並獲馬來西亞、祕魯、菲律賓及泰國等4個海洋大國支持,預計於10月邀請APEC經濟體會員,於臺北參加精準漁業智慧科技應用國際研討會,積極布局國際商機。
 


* 點閱數1015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