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抗體藥物複合體發展現況 [趨勢新知]
種類:其他公告  發布單位:技術處  發布日期:2021-02-03 11:00
作者:鄭宇婷/生技中心

自1911年Paul Ehrlich提出針對微生物或腫瘤細胞定向遞送有毒物質的想法,此為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藥品的雛型概念,後續在抗體技術的進展帶領下,ADC用於治療疾病的可行性越來越高,至2010年第一個ADC產品Mylotarg上市,正式宣告ADC產品時代的來臨。ADC的設計理念為利用抗體將藥物導向細胞表面,精準地與標的細胞結合後,以高細胞毒性的小分子藥品(細胞毒殺藥物)毒殺標的細胞,此為結合抗體藥品專一性及小分子藥品毒性強之優勢進行疾病治療。本文就ADC藥品研發現況進行觀測並提出未來發展之機會及挑戰。

一、因ADC技術持續創新及改良,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及療效,新產品上市,全球ADC藥品市場將快速成長

ADC藥品由三個部分所組成,分別為專一性抗體(antibody)、細胞毒殺藥物(payload)及連結子(linker),將細胞毒殺藥物透過連接子接合於專一性高的抗體形成複合體。ADC藥品利用抗體之專一性優勢,改善傳統小分子化合物非專一性作用的缺點,讓細胞毒殺物質能作用於被靶定的細胞上,兼具細胞毒殺藥物的殺傷力及抗體高專一性之特性。

二、Mylotarg及Trodelvy的克服安全性及CMC的困難,捲土重來

在各上市的ADC產品的開發歷史中,以Mylotarg及Trodelvy的開發過程最為曲折,其中Mylotarg在2000年第一次上市,但在後續的臨床追蹤結果顯示,Mylotarg未能改善完全緩解率和整體存活率,且致命副作用發生的機率高,因此由Pfizer於2010年自行下市,在經由後續的研究分析後發現Mylotarg的毒性太強,原有的患者族群無法承受這樣的毒性,因此副作用及死亡率較高,在調整適用者的患者年紀及用藥頻率、劑量後,於2017年重新上市。

三、研發中之ADC藥品以實體瘤治療為主,但亦開始朝向其他不同治療類別之適應症發展

分析目前已上市的ADC藥品之適應症,針對實體瘤及非實體瘤的治療用藥各占一半,但在研發階段之產品適應症,則是以實體瘤占比最高,根據Cortellis的數據顯示,目前ADC藥品八成以上用於治療實體瘤,顯示因實體瘤廣大的市場對於廠商而言極具吸引力,且因其藥物特性在毒殺目標細胞後,其毒殺效果可能同時擴及至周邊其他細胞,理論上對於實體瘤的治療更具療效,也更加吸引廠商願意投入資源開發。

四、未來展望

不論是小分子藥品還是抗體藥品,目前皆有龐大的未滿足醫療需求,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兩類藥品特性各有其優缺點,而ADC藥品則是結合小分子藥品及抗體藥品之優點,彼此互補。ADC是一種高專一性且高細胞毒殺效果的藥品,能夠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時毒殺被靶定的細胞,因此對於治療癌症來說,能夠滿足強大的醫療需求,而由目前的已上市藥品可發現該技術平台的治療效果已被認可,且相關開發技術漸趨成熟,產品上市速度趨快。而觀察研發中之ADC藥品,現仍以癌症治療為主,但是相關的治療概念已擴及至自體免疫等相關疾病,在可預見的未來ADC技術平台的應用將越來越廣。
點閱數1723
更新日期:2020-04-28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