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技術評析

行動支付市場驅動因素與趨勢剖析
發表日期:2015-03-24
作者:胡自立 (資策會MIC)
摘要:
本文的「行動支付」定義,係指用戶以智慧型行動裝置為載具,於付款當下透過特定傳輸技術或裝置,使用非現金的金融工具並搭配認證步驟,和實體商店完成交易的支付方式。

全文:

一、定義及範疇


本文的「行動支付」定義,係指用戶以智慧型行動裝置為載具,於付款當下透過特定傳輸技術或裝置,使用非現金的金融工具並搭配認證步驟,和實體商店完成交易的支付方式。在範疇方面,此處智慧型行動裝置僅限智慧型手機而不包含平板;特定傳輸技術包含掃QR Code、NFC感應及其他(X卡、微波辨識/超音波、磁場感應、人臉辨識等)技術;特定傳輸裝置包含SIM卡、micro SD卡或mPOS(mobile Point of Sales)讀卡機;非現金的金融工具係指信用卡、金融卡、簽帳卡、銀行帳戶或第三方支付服務等,不包含支票;認證步驟如指紋驗證、手機螢幕簽名、輸入驗證密碼等方式。最後,付費App、App內購買、轉帳匯款、電信帳單繳費,及無實值交易P2P匯款等,並不屬於此處的行動支付範疇。


本文的「線上支付」定義,係指用戶以智慧型行動裝置為載具,於付款當下透過網路使用非現金的金融工具,和網路商店完成交易的支付方式。


二、全球行動支付市場受到環境改善與供需增加而顯著成長


剖析近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顯著成長,主要是受到各地環境條件逐漸完善或走向開放,以及市場需求持續增加等因素所致。在環境條件方面,各地政府對於行動支付此一趨勢,相繼致力於促進產業發展或業務開放,同時伴隨行動支付技術的演進,支付過程所需之步驟與時間的簡化,也促使更多用戶願意採用行動支付進行交易付款。在市場供需方面,國際業者為了鞏固甚至擴大用戶數,除了既有支付業者進一步布局以維持優勢,新進業者也紛紛跨入支付領域,陸續推出新創的行動支付方案,以搶占市場商機。在各類業者自2014年開始更為積極投入行動支付的影響下,進而帶動了市場需求日益成長。其中根據Gartner的研究調查顯示,預計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4,311億美元,成長約67%至2017年7,214億美元。


三、中國大陸法規建構機制並鼓勵發展,台灣法規走向寬鬆


為因應全球行動支付市場之發展,各地政府亦推動相關政策規範,以期協助產業發展。以中國大陸政府為例,歸納《電子商務「十二五」規劃》、《中國金融行動支付技術標準》、《中國大陸行動支付國家標準》與《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當地法規政策已朝三大趨勢發展:趨勢一,協助提升大廠之品牌與經營規模,並鼓勵中小型廠商自主發展電子商務與創新模式;趨勢二,促進各行業電商化、國際化與行動化;趨勢三,建構行動支付的技術安全,並透過發展認證體系和風險因應機制,以確保行動支付的交易安全。整體上,中國大陸之法規傾向藉由開放並鼓勵發展之立場,輔以技術規範和風險因應機制,以健全當地行動支付產業之發展環境。


在台灣市場方面,自2014年9月行政院將《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俗稱第三方支付專法)》送審立法院後,2015年1月已獲立法院三讀通過並開放代收代付、儲值、無實質交易個人間匯款等三大業務(另包含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業務),並至2月由銀行公會研擬草案送交金管會,改變了以往台灣市場因缺乏合適法規,而限制業者在支付相關業務發展之問題。至3月中旬為止,第三方支付專法草案已延伸出許多重要規範,例如資本額門檻規範、清償基金的設立、電子票證業與第三方支付業者的雙向兼營,和境外單位來台成立經營等。近日,更依交易金額設立安全三級距,顯示出政府傾向以安全為前提推動支付法規寬鬆化。由於第三方支付專法最晚需於5月4日開始實施(總統頒布後三個月內),故近期應將會完成專法之制訂,並讓台灣支付市場的限制開始走向寬鬆化,而有助於產業發展與市場活化。


四、行動支付技術走向非接觸式付款為主流,且形式更為多元


支付技術從磁條開始,在近年持續演化。如出現備受中小型商家青睞的行動銷售讀卡機(mobile Point of Sales,mPOS),讓消費者能拿實體信用卡在商家的行動裝置刷卡付款。另亦出現了讓用戶掃描QR Code,或在載具上顯示QR Code讓實體商家掃描完成付款之方式,此時從過往之接觸式付款轉變成非接觸式付款。


至近期,除了目前多數業者主推、結合SD和SIM卡的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安全性上更進階的NFC憑證化(Tokenization)技術、延伸以往磁力技術並結合感應模式的磁場感應(Magnetic Secure Transmission,MST,Samsung在併購LoopPay後預計採用的行動支付技術),和MasterCard及VISA最近開始推廣且無需SD和SIM卡的主機卡模擬(Host Card Emulation,HCE)等感應技術之外,另外還有如微波辨識/超音波技術(如中國大陸的支付寶及台灣的紅陽科技)、X卡(台灣的凱基銀行)和人臉辨識技術(支付寶)等,都顯示行動支付技術走向非接觸式,同時更多元化的趨勢。預計此趨勢將不只提升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青睞度,更有助提升消費者的行動支付使用率。


五、國際業者群雄割據各類市場,串聯虛實支付並跨業合作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自2004年日本市場率先推出手機付款後,開始轉動支付時代變遷的齒輪;2011年9月Google正式推出Google Wallet後,基於當時美國當地業者方案分歧、商店NFC讀卡機支援率低而未顯著帶動市場需求;直到2014年10月20日Apple推出Apple Pay後,重新掀起行動支付的風潮,並形成既有業者開始試圖鞏固勢力,以及促使更多新進業者加入的局面。


值得留意的是,日本是以Sony開發、以「Felica標準」為基礎的NFC技術為主流用;而目前較普遍的NFC技術,則是以原本由Philip開發、後移轉給NXP繼續開發,並以「MIFARE標準」為基礎。兩者除了在傳輸速率上有所不同,前者因無法通過ISO/ IEC 14443標準,而僅在日、港等少數市場使用,後者目前則被較多數國家採用。


縱觀行動支付生態鏈,國外既有支付業者如支付寶、Google和PayPal等,為能鞏固原本累積的市場份額,而致力串聯生態鏈上中下游業者。如支付寶除了推出適用iPhone5S/ 6/ 6 plus等手機的指紋支付,以及完成了Apple Watch的串接,在2015年1月重新推出QR Code支付服務,以期能穩固線上市場龍頭的地位,並避免錯失線下行動支付的商機。


Google在2015年2月併購了美國三大電信業者合作成立的Softcard公司之技術與智慧財產權,讓AT&T、T-Mobile和Verizon所推出的Android手機(載具端)內建Google Wallet,策略上類似當年Microsoft將IE瀏覽器以免費方式內建於其作業系統。Google在2015年3月宣布未來將推出能協助App開發商串聯金流的Android Pay API平台服務,並在商務端取得和McDonald`s等大型商家的合作,以試圖擴大Google支付服務的用戶數。


PayPal在線上支付除了開放比特幣的付款機制,一方面也在2015年3月併購了白牌行動支付公司Paydiant,另一方面則宣告將推出小型商家能負擔且容易使用的PayPal工具,目的於除了穩固線上支付勢力,也在為其所發展的行動支付服務打一劑強心針。


國外新進支付業者如Apple、Samsung和Wal-Mart等,則試圖以既有用戶數優勢發展行動支付。Apple以其iPhone用戶數,串聯了美國九成以上信用卡,並與AT&T、Vodafone和Telefonica等電信商合作,另和線上支付新創公司Stripe合作,讓Stripe用戶可用Apple Pay付款。另外雖然目前在美國僅串聯22萬商家(占美國商家數5%)合作,但透過推出Apple Watch讓Apple Pay用戶可擴大至iPhone 5/ 5S/ 5C而不限於iPhone 6/ 6 plus用戶(用戶端),顯示其目前以擴大用戶數為優先布局方向。


和Apple發展動機相似的Samsung,在2013年推出過功能與Passbook相近的Samsung Wallet之後,直至2015年2月併購了美國行動支付公司LoopPay,並宣布預計將於2015年夏季先於韓國與美國市場,推出NFC與磁條讀卡機皆可支援的磁場感應技術,顯示出透過更廣泛的讀卡機支援率,以及Samsung Galaxy S6和S6 Edge之手機用戶數,達到搶占行動支付市場之目的。其預計在南韓市場將免費提供當地商家採用,更突顯此一企圖心。相較於前述Google從載具端及Apple從用戶端著手,Samsung較傾向從商務端布局。


最後在零售通路商Wal-Mart方面,由於意識到行動支付服務的興起可能將增加自身的營運成本,2014年10月Wal-Mart和Target及Starbucks組成零售商聯盟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MCX),並自行推出以QR Code技術為媒介的簽帳卡行動支付服務CurrentC,以期能力抗Apple Pay等業者所推之支付服務對其營收的侵蝕,同時希望能透過結合優惠或會員卡等誘因,吸引用戶採用。


整體而言,既有業者試圖將線上和線下的虛實支付市場加以結合,以期能鞏固甚至能達到提升市占率的效果,而新進業者則把握行動支付商機,企圖搶占線下的行動支付市場。各方勢力均開始整合生態鏈上中下游(金融端、電信端、支付端、商務端與用戶端)業者,以跨業互補合作的方式,致力取得市場競爭優勢與打造進入門檻。

(資策會MIC ITIS計畫)


* 點閱數13852
更新日期:2020-04-08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