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技術評析

物聯網時代下臺灣在系統軟體發展的契機
發表日期:2016-04-20
作者:李震華(資策會MIC)
摘要:
資訊應用環境從電腦世代隨著網際網路發達而轉換至網路世代,在行動裝置逐步普及後,更走向行動世代……

全文:
資訊應用環境從電腦世代隨著網際網路發達而轉換至網路世代,在行動裝置逐步普及後,更走向行動世代,現在更因物聯網應用的崛起而進入物聯網時代。在物聯網時代下,舉凡公共安全、環境監控、能源管理、交通運輸、工業生產、物流零售、醫療照顧還是家庭活動等各應用領域都與物聯網有著千絲萬縷般的緊密關係,而維繫整個物聯網應用體系能夠順利運作不墜的,其核心就是系統軟體。

軟體或系統程式在物聯網應用中,涵蓋範圍從核心晶片的設計、裝置產品的韌體到系統應用的程式,均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從軟體層次切入,可將物聯網世代的系統軟體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核心(晶片)層、裝置產品層以及系統應用層。其中核心(晶片)的系統軟體包括產品設計平台、韌體、驅動程式等;裝置產品層則包括嵌入式系統、作業系統、韌體、特定領域應用程式等範疇;至於系統應用層方面,則是以各式領域別應用系統或產品操控系統為主。

在物聯網產業價值鏈中,分別存在零組件商、產品製造商、平台供應商與服務提供者。其中從物聯網價值鏈與我國產業能耐比較來看,我國僅在產品製造保有優勢,其餘諸如零組件、平台或是服務應用等,均落居下風。觀諸零組件、平台或服務應用等產業,均具備高值化特性,而我國產業仍偏重低值化,如何透過軟硬整合能力,輔以系統軟體加值,方能拉抬我國產業邁向高值化之林。

我國身為資訊產品製造大國,在資訊應用已轉向物聯網世代時,其面臨不少挑戰:

首先是重硬體代工、輕軟體實力,在產品裝置層次上,我國產業經年以硬體製造代工為軸發展,不但在規格、專利上無話語權,另在系統軟體(嵌入式系統、韌體)方面不是仰賴原廠公版,就是呈拱手放棄之姿。

其次是習於整合苦工、輕視經驗累積,在系統應用層次上,大至高鐵行控、ETC系統,小至交通票證系統,皆有臺灣系統整合業者身影,只是長久以來多以專案視之,習得經驗多半無有系統之累積維繫。

最後是強調產量、忽略加值,臺灣產業製造能力強,在少樣多量時代無人可望其項背,卻也輕忽產品加值的重要性,投注在軟體能力的資源寥寥可數。

即便我國在物聯網產業鏈上起步稍嫌落後,但物聯網應用涵蓋各領域,臺灣應掌握以下契機發展重要的系統軟體,逐步迎頭趕上先進國家之林。

應用環境變遷:當今資訊應用環境由電腦時代走向物聯網時代,從裝置單一、應用多元進入裝置複雜、萬物聯網,其意味著差異化與分眾化的市場將取代一元化(Wintel架構)市場,難有廠商可通吃整體市場。

硬體能力具優勢:臺灣在硬體產品製造能力仍具有相當優勢,物聯網時代裝置仍然扮演重要角色,故而臺灣只要強化軟體加值能量,憑藉原有硬體製造能耐,亦可佔有一席之地。

製造業服務化思維成熟:歷經多次經濟危機,臺灣製造業為獲取競爭優勢以利生存,將價值鏈由以製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即朝向製造業服務化發展,有利於產業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出軟硬整合的整體解決方案。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 ITIS計畫資深產業分析師)

* 點閱數1648
更新日期:2020-04-08

回上一頁 回首頁